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晋城本土说唱明星——司剑虹

    信息发布者:盖文峰
    2016-12-05 18:27:21   转载



        前不久,《山西晚报》推出山西草根笑星谱系列报道,这其中就有晋城的司剑虹。司剑虹,在晋城可是个名人。每到逢年过节,身穿中山装,戴个近视镜,荧屏上的他一口地道的晋城话常常让人捧腹大笑。


        自从他那首《说唱晋城》的“R&B”问世以来,他表演的更多脍炙人口的小品、段子,也迅速在晋城流传起来,从此也奠定了他在晋城“娱乐圈”的一哥地位。晋城人本来就不缺幽默,赵树理笔下的那些人物里,谁不存着几个“段子”随口把玩,司剑虹所做的,就是把这些“段子”再加工再提炼,再艺术化,借助现代媒体传播的力量,无限地扩展出去。

       ■解读司剑虹

        一半腼腆   一半狂野
         这几年,每到逢年过节的演出,大伙总要翘首企盼司剑虹的小品,这确确实实已成了晋城人的“集体习惯”,当然,满意不满意,群众说了算,葛大爷咋说来着,要相信群众!     与那些没有什么教育背景的草根笑星相比,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司剑虹可是个地道的文化人。     当“大S”(司剑虹昵称)还是“小S”的时候,他就在晋城钢厂“悄个迷迷地”听不识字的老工人敲着虎钳、扳手说快板,窝在村头麦秸堆里听目不识丁的赶牲口把式说一套一套的俏皮话……他从小就心眼多,天生属“蜂窝煤”的:追捧高平鼓书、阳城道情、泽州秧歌,连同伴唱了个“马兰开花二十一”他都不放过,苦苦在心里默背22遍。听得多了,记得多了,琢磨得多了,联系群众多了,这才动手“搞创作”。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能不受群众欢迎吗?     事实上,司剑虹的“逗乐主义”,其实就是当下大众娱乐的表现,属于流行文化的一部分。他的那些段子,无一不是从街头巷尾广场边上那些老百姓口中“挖过来”的,所说唱的,也都是城市街头上的那些事儿,比如,他说大街上穿露脐装女子是“故意露个几小白肉”。     舞台上的“大S”和生活中的他还是有些不同,台上多“卖巧”,台下多“卖乖”。“60后”的他,属于“心存理想”的一代,属于“多做少说”的一代,再加上他站过八年讲台的“知识分子”经历,历练出来的司剑虹有着“娱乐圈”里难得的儒雅气,就像放在土鸡蛋里的一颗洋鸡蛋,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了。这样的性格和经历使得“大S”多少有些“腼腆”的卖乖特质,也让习惯了他台上表演的群众总有些担心:司,你也抑郁了?     是不是“卖乖”就是他的全部,不是,你看台上他那股闹腾劲儿,经常是“导演催着让他下去歇一会儿”,这就是司剑虹“狂野”的一面,就是说,进入状态时,平时安静的“大S”也要“发飙” 了,这样的状态可能是舞台上、也可能是某次愉快的谈话中,总之,对了味儿的他折腾起来也“不让切”,狂野中流露出的是生活中的真性情。     所以“一半腼腆,一半狂野”才是他的性情全部。他可以沉默不语、也可以如“话痨”般唠叨;他有时安静,但也爱折腾,时不时还像谢娜一样“自来疯”一下;不过,虽然没学过表演的他让“业内人士”一看,又成了“洋鸡蛋里的一颗土鸡蛋”,但也正是这没有人为雕砌的生活,给了他全部。     ■对话司剑虹     把晋城的娱乐折腾到全国才带劲     问:“生于文革前夕,长于广阔天地”,以前的求学、生活经历,对今天的你来说,哪些比较重要,为什么?     司剑虹(以下简称司):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挺沾光的,小时候多少吃过点苦,有农村生活的经历。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,是我奶奶。寒暑假里我奶奶老带我回泽州高都老家。我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,尤其是农村的语言,对我影响最大。     后来在晋钢子弟学校上小学、初中,在二中上高中,到后来上师大,我一直是比较内向的,我都觉得我怎么现在这么闹?     后来,在钢厂听不识字的老工人敲着虎钳、扳手说快板,在村头听目不识丁的赶牲口把式说一套一套的俏皮话,还有奶奶随口说出的民谚民谣,我总觉得特别智慧,来劲。后来读赵树理的《李有才板话》,觉得就是身边的熟人。     问:大学毕业后,从“八年讲台”到“十年电台”,现在回过头再来琢磨,两个“舞台”哪些是相同的,哪些是不同的?     司:从语文老师到电台主持,都是吃开口饭,卖嘴的。以前上课你在讲台上说,学生就在下面记,包括字音都记,你对你讲的每句话、每个字都得掂量。后来干播音主持,听众更多,更不能含糊,对语言比较讲究,这点是一样的。     总的来说,学校那阵学习环境最好,你学什么都可以,有时间,有条件。那八年的积累太重要了。不有这么句话,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,其实那时候吸收的多。电台则是另一种锻炼。     我感觉在电台十年也没有在一中读的书多,在一中八年也没有电台一年接触的社会多。     问:早期的《说唱晋城》,以及随后一系列的“方言小品”,再到各种方言Q版诗词歌曲,都是你的“娱乐文化产品”,怎么看待这些“孩子”呢?     司:我很喜欢你用“娱乐文化产品”这个词,我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娱乐第一,首先让大家开心。我自己最满意《说唱晋城》,从创作到表演特过瘾。小品《广播情》、《情深深》(2004年)、《过年》(2008年)和方言版《双截棍》(2006年)是我比较满意的。     问:好多人称你是“晋城的赵本山”,你喜欢这个称呼吗?     司:愧不敢当,实不敢当。赵本山把东北田间炕头的民间曲艺弄到这地步———登堂入室,太厉害了。那是大师级的。     其实我们晋城人的性格、语言相当有特色,相当丰富、幽默,表现力一点不比它差。山药蛋派名震一时,民间李有才大有人在,赵树理推崇的地摊文学土壤肥沃,只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认识不足,准备不够,跟新媒体的结合迟了一步,或者说主流媒体对他们缺乏关照。     问:这几年,你又在鼓捣些啥?     司:2006年《双截棍》上了回中央电视台《乡村大世界》。2007年参与策划了《晋城市首届曲艺大赛》。2008年写了个相声《奥运谜》,入围中央电视台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总决赛(央视少儿频道播出),两位小选手王可欣、陈力晖获“新苗奖”,学生姜鹏的快板书《临危不惧小英雄》获大赛三等奖,这也是山西小选手的最高奖。2009年参与策划主持了晋城电视台的《快乐过大年》,两天录制五期,简直挑战极限了。今年还有点想法,不说了,做着看吧。     问:看你博客,最近又见你的身影出现在CCTV《星光大道》上,和毕姥爷“勾搭”上了?     司:首先声明,我是以助演身份蹭上《星光大道》的,是借了人家的光。     最近市城建档案馆刘金凤踏上央视《星光大道》,我以助演身份出镜,“家乡美”那一关我给弄了个《逛晋城》,算是把晋城方言带上了央视舞台,呈现给全国电视观众。      问:如果说表演风格,你怎么给自己总结?      司:不敢说风格,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真实,一个说着晋城话、有着晋城性格的比较典型的晋城人而已。一位业内人士说我“一看就是那种没学过表演,但绝对有自己特色的表演”,我觉得是对的。老师、导演教我一些东西我会认真去学,但表演出来绝对是自己的野路子,我不会很程式化、舞台化地去演,去装。     问:创作、创新都挺难的,尤其当观众认可你的风格之后,你怎么办?     司:写东西,我是这样的,没感觉一段时间会憋得难受,有感觉时很顺利,很快。我一般在床上半夜爬起来一气呵成,这样的东西往往不错,如果写写停停,想想写写,肯定弄不成。     作为电台编辑,创作这些本不是正业,但接触多了,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晋城地方曲艺品种繁多,内容丰富,高平鼓书、阳城道情、泽州秧歌,不一而足。形式相当好,就是缺乏作品,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文学艺术家参与挖掘、整理、创新,让这些古老的好玩意儿在今天生动起来,娱乐更多人,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份快乐!     问:今天的生活,你感觉幸福吗?业余都有哪些爱好,你会将晋城的娱乐引领到底吗?     司:呵呵,老有人认识你,冲你乐,见你就开心,你能不幸福?     我爱好还真多,但都不擅长。散步、游泳、旅游、兜风……可以说不务正业、无所不爱。如果大家爱看,爱听,我就争取弄出点东西来,不然对不起乡亲们那份期待,对不起生长山药蛋的这块土地……如果能有更多的人,更多有娱乐精神的朋友一起折腾,把晋城的娱乐折腾到全省、全国,那才叫开心!那才带劲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